物联网,移动机器人,工业4.0……这些名词或许已经不算新奇,但在12月10日开幕的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上,这些未来感、科技感十足的理念、技术,在技能健儿的巧手下,近距离地在观众面前生动呈现。
首届全国技能大赛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格最高、项目最全的技能竞赛,比赛项目不仅全面对标世界技能大赛,更直接反映了经济发展的最新趋势。其中,30个先进制造业项目、32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占比分别达到了35%、37.2%。而2557名选手在赛场上分秒必争、锱铢必较,更让人充分感受到技能带来的独特魅力。
本届全国技能大赛项目与产业发展趋势紧密关联的程度高,从移动机器人项目就可见一斑。这个项目的比赛内容,主要是模拟现代智能仓储、物流业移动机器人的设计、操控。
近年来,电商行业发展迅猛,对仓储、物流的工作效率提出更高要求。“如果像往常一样,依靠人力进行货物的搬运、分拣,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成本,高强度的工作后,工人也容易出错。如果使用机器人,就不存在这个问题。”比赛项目解说员陈衍说。他曾作为教练一同征战世界技能大赛,指导广东选手胡耿军斩获移动机器人项目世界冠军。“能作为解说员继续回到熟悉的赛场,向公众普及技能大赛和移动机器人项目,我非常乐意。”已在高新技术企业工作的陈衍说。
移动机器人项目的选手需两人一组、分工配合进行比赛,完成移动机器人的设计、组装,控制机器人进行抓取物体、移动等指定任务动作。如果选手能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任务,还能获得相应的时间加分——剩下的时间越长,完成质量越好,得分就越高。陈衍介绍,这个专业方向的学生和项目的选手,在电商、仓储、物流等行业,都能找到很不错的工作。
在工业4.0项目赛场,各地队伍中的2名选手互相配合,为身前的钻孔装配机器连上多种线路,准备搭建网络组网,从而使早上组建的自动化生产线能够顺利联网。
“目前中国很多的企业是处于工业2.0—3.0阶段之间,仅仅实现了局部自动化,而工业4.0是作为示范项目推进的,国赛举办相关比赛,有利于挖掘、培养相关人才。”项目裁判长陈明介绍,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是制造业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也是工业4.0的主要内容,竞赛的设置也与这三个特征息息相关。
如何理解这三个特征?陈明举例,当有了自动化生产线并联网后,企业得到订单并输入给电脑,电脑便会自动安排生产线工作;而经过数字化后,在虚拟世界会产生与现实世界一样的生产线,如果想试验新技术,可以把参数先输入到虚拟世界的生产线,便会得到与在现实世界应用后同样的结果,测试新技术的成本就大幅降低;而智能化则是人工智能通过不断自我训练,提供更有效率的生产技术。
“工业4.0后,人们购买的商品不再是千篇一律,即使是同款手机,也可以直接个性化定制。”陈明认为,广东作为制造业大省,中山、东莞等地制造业转型升级,工业4.0都会是重点发展方向。
86个比赛项目,每个项目都有不同的题目与要求。参加比赛,最考验选手哪方面的素质?在陈衍看来,细致、认真和心理承受能力是很重要的因素。
“比赛时间很有限,如果更充裕一点,可以完成得更完美。”比赛暂告一段落,物联网技术项目广东代表团选手刘思雨不断复盘当天的操作,希望在第二天的比赛中做到更好。
“比赛前一个礼拜,每天都练习到一两点,前两天住进酒店,还带了电脑在练习编程。”刘思雨说。这次比赛,刘思雨希望冲刺前三名的成绩。“如果达不到也没关系,努力过、问心无愧就好。”
事实上,对技术精益求精,不仅源于选手们的自我追求,也是因为行业快速发展,对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更精细化的要求。
在装配钳工项目中,参赛选手被分为两批,分别进行手工加工和机械传动装配与调试。手工加工部分要求选手根据图纸对零件进行加工,制造出的组合体,误差需控制在0.02毫米以内。
精度,在大赛装配钳工项目经理曾福辉看来,是这个项目最重要的考察点。“看似不起眼的工作,其实是各种大项目的根基。”曾福辉说,航空领域等高精尖领域对零部件的精度要求很高,误差稍微大一点,有效使用寿命可能就差之千里。“目前机器加工的精度不足,很多情况下还是得靠手工完成,这就十分考验技能人才的专业水平。”
曾福辉认为,经过近几年的大力投入,广东技能人才实力已经跻身全国前列,这将为广东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充沛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