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必一运动(Bsports)官方网站!
钣金加工一站式制造供应商
设计定制、生产加工、整机装配、设备接线
客户咨询服务热线:
400-123-4567
全国十大敬业奉献模范候选人
您的位置: 必一运动(Bsports)官方网站 > 产品展示 > 医疗钣金加工 > 全国十大敬业奉献模范候选人

全国十大敬业奉献模范候选人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4-08-27 22:53:48     浏览次数 :


  1985年,宁夏平罗县高庄乡敬老院建成时,年轻的丁丽萍就到敬老院服侍五保老人。

  20多年来,她没有因为收入的微薄而另谋它业,也没有因为工作的枯燥重复而稍有倦怠,更没有因为老人的脾气古怪而影响情绪。她细心地为老人们做饭、洗衣,操心着老人们的生活,关心着老人们的健康,与五保老人结下了浓浓的亲情。丁丽萍的丈夫在外地工作,她不仅要操持家务,还要教育孩子,但她的大部分时间却是与老人们共同度过的。她是回族人,而敬老院里的老人有回族,也有汉族,她努力克服种种困难,按照不同民族的生活和风俗习惯,细致入微地照顾着每位老人的饮食起居,尽心尽力地做好服务工作,直到老人过世。

  2003年,丁丽萍调到县老年服务中心工作。她更加勤奋工作,除做好正常的服务工作外,她还经常与老人们沟通,了解老人们的喜怒哀乐、脾气秉性、生活习惯,视老人们为亲人,尽最大可能让老人们保持身体健康,心情舒畅,生活愉快。有一名老人因脑梗塞后遗症,生活不能自理,情绪有时处于失控状态。丁丽萍耐心地与她沟通,给她做按摩,像亲生女儿一样对她体贴入微。对老人们尊重、关心和无怨无悔的服务,待老人们如同亲生父母的思想境界和美好心灵,受到了老年服务中心各位老人的喜爱,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尊敬和赞誉。

  丁丽萍1997年被民政部、劳动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老龄协会评为全国敬老好儿女金榜奖,200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和自治区劳动模范,2006年获得全国孝亲敬老楷模提名奖、民政部孺子牛奖。

  于凯当出租汽车驾驶员行车22年,累计行程近150万公里,从未发生服务投诉。他总结出一套服务流程,用细节服务温暖人心。他在车厢里备有擦手巾、雨伞、地图、纸笔、针线包、塑料袋等物品;起动、加油、换挡、转弯,每一个动作都要做得稳点儿、再稳点儿;注意观察乘客神态,随时准备提供必要服务……这些传统的服务内容和模式他都做到了。但他不满足,积极探索超前服务、无痕迹服务,让乘客从心里记住这座城市、这个国家。他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大量社会心理学、消费心理学文章,自觉提高服务素养。他征求乘客意见,特意购买一些介绍北京周边景点、特色餐饮和购物指南一类的书籍放在车内,适应外地游客不断增多的新特点。2002年,北京首汽集团以于凯的名字命名了品牌出租汽车车队“于凯车队”。自此,他以争做“礼仪北京、人文奥运”的文明使者为目标,组织同事们开展职业礼仪学习实践活动,像亲人一样对待乘客,与乘客共享美好旅程。

  一次,一位外宾坐于凯的车到琉璃厂时,下起了小雨,一身西服的外宾露出了失望的神情。可车刚一停稳,于凯即递过一把雨伞,让外宾喜出望外,打着雨伞不慌不忙地逛完了琉璃厂和古玩城。随后于凯又送外宾到了机场,外宾让他稍等一下。外宾告诉于凯,他是第一次来北京,于凯细致周到友好的服务使他对北京和中国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他想用刚买的一把新伞换下于凯的那把旧伞作纪念。“中国好!北京好!你好!”握别时,外宾用很生硬的中国话说。于凯就是这样通过出租车这一流动窗口,展示了中国和首都人民的精神风貌。

  于凯热心公益活动,积极为社会献爱心。企业组织的捐款、献血等活动,他事事不落。比如,向灾区人民捐赠棉被,他在市场上没买到,便让家人赶做了两床崭新的被子送去。他发挥劳动模范的影响力,帮助车队策划了向“北京的士爱心公益基金会”捐款、“治一亩沙地,还一片蓝天”、免费接送宏志班考生参加高考等公益活动,并带领大家踊跃参加。

  他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旅游系统劳动模范、全国用户满意服务十大明星、全国城市公共交通标兵、全国文明出租汽车驾驶员等多项荣誉称号。

  才嘎,男,藏族,1998年至今担任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

  在4.5万平方公里的茫茫无人区,才嘎带领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全体人员,爬冰卧雪,风餐露宿,与武装盗猎分子浴血奋战,积极救护野生动物,在藏羚羊等珍稀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的保护、宣传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建立初期,武装盗猎藏羚羊和公开买卖、运输藏羚皮的犯罪活动十分猖獗,藏羚羊等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由于大规模非法采挖捕捞遭受严重破坏。当时,保护人员没有住处,没有交通和通讯工具,没有武器装备。才嘎想方设法,在省林业局支持下解决了格尔木基地住房,借来汽车到无人区巡逻,与武装盗猎分子做生死较量,用从盗猎分子手中缴获的汽车开展反盗猎斗争。

  随后,在玉树藏族自治州支持下建起五道梁保护站,在保护区周边和109国道开展路查,打击倒卖、运输藏羚羊皮等违法犯罪活动,并组织保护人员救护各类野生动物。随着不冻泉、楚玛尔河、沱沱河、卓乃湖帐篷保护站陆续建成,才嘎带领保护人员不间断地开展大规模集中整治行动。几年来,他们出动车辆594车次,人员2324人次,行程60余万多公里,在可可西里无人区和周边地区组织大规模巡山133次、中小规模巡山163次,破获各类案件107起,其中重大、特大刑事案件22起。

  在打击盗猎犯罪的同时,通过巡山清理偷采砂金人员7200多人,阻止和驱逐偷捞卤虫人员9800多人。保护区内盗猎犯罪活动发案率明显下降,藏羚羊种群从1998年不足2万只恢复到近6万只,保护工作取得了实效。

  为了支持和积极参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同时通过奥运会宣传生态和野生动物保护,提高全世界人们珍惜环境、关爱地球的意识,才嘎提出将藏羚羊确定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构想,在青海省政府、玉树州委州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藏羚羊终于成为北京奥运会吉祥物之一。

  王京,男,53岁,天津钢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

  作为国内螺纹技术的高级专家,王京带领科技人员,刻苦钻研,勇于创新,一次次向国外高精尖垄断技术挑战,攻入了套管螺纹研究的科技前沿。他的研究使国产特殊扣套管从无到有,并逐步增加到目前的上百种规格品种,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其中多项技术已应用于21个油田的上千口井,为国家节约外汇达1.52亿美元,部分产品远销海外,为民族石油工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业内称他“螺纹专家王京”。他研制的特殊扣套管被同行称为“中国石油套管螺纹研究领域的领头羊”。1999年,王京肩负起研制我国自己的高性能、低成本特殊扣套管重任。项目初期,举步维艰。国外同行对这种产品采取了技术壁垒,既无资料可查,也无经验可鉴,研发一旦出现疏漏将造成巨大损失。王京勇敢接受挑战,亲自带队到油井调研。一次,他独自徒步夜行四五公里到油田露天库检测管子情况。清晨,带回了一个新的方案。就这样王京和技术人员们收集了数以万计的技术参数。为保证套管试井成功,他始终坚持跟井,为工人细讲操作要点。2001年底,首批特殊扣套管下井成功,改变了我国特殊扣套管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王京一贯对工作兢兢业业。他常常早上5点钟到单位;晚上,办公室依旧灯火通明。每到课题攻坚阶段,他必到油田现场。凭着这股痴心科研的钻劲和不畏险阻的韧劲,在短短半年时间里,他带领相关科技人员研制成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非标套管,荣获天津市技术创新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2月,王京等人研发的超高强度高韧性特殊扣套管,成功掌握了外国专家也不敢轻易涉足的尖端技术。王京经常说:“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是我最大的幸福”。

  王京被天津市委、市政府授予天津市2006年度最具影响力劳模荣誉称号;2007年,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多家媒体报道了他的先进事迹。

  王海作为抚顺公司命名的“王海班组”带头人,带领全班13名员工奋战在分子筛脱蜡两套装置操作岗位上,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在连续13年装置生产操作工作中,他带领全班组发挥“五型班组”的先进性作用,创造了炼化生产线小时连续运转装置安全生产工作的一个又一个佳绩,为抚顺公司基层班组建设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班组建设经验被辽宁省总工会在全省推广,被高度评价为“新时期工人阶级的典范,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楷模。”作为“兵头将尾”的一班之长,王海以其“向我看齐”的人格魅力影响和带动了全班组同志高质量高效益地完成生产任务。他们创造的“四勤操作法”年创效益近80万元,调整生产装置的美国专利设计指标年增效2000多万元,实施“倒开车”法创下仅为38天的世界同类装置开工用时最短纪录,节约费用500多万元。分子筛脱蜡装置是从美国UOP公司引进的专利技术,也是世界上单厂规模最大的同类装置,对操作人员的素质和技能要求较高。为使全班员工特别是年轻员工尽快胜任岗位工作,王海从自身做起,认真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学习难关。他对班里成员说:“我一个初中生能学会的东西,你们也一定能学会。”他组织班组全员进行工艺流程、操作控制和事故预案“三关”考核,保证了全班人员操作技术全部达到高水平。

  28年来,王海从未迟到早退过一次,也从来没有因为个人原因请过假。在他的表率作用下,班组成员都严格要求自己,13年来“王海班组”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

  “王海班组”多次获得石油三厂、抚顺公司、中油集团及各级省、市、国家级奖励。2006年8月被国资委授予中央企业学习型红旗班组标杆称号。王海班组2007年被全国总工会授予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杯劳动竞赛优秀班组称号,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3月全国总工会、中央文明办、国家发改委等10部门联名授予“王海班组”全国学习型标兵班组称号。

  王一航,男,59岁,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甘肃省政府参事,甘肃省马铃薯产业专家组成员,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王一航从事马铃薯育种、马铃薯组培脱毒快繁体系建设及马铃薯产业化开发工作25年,扎根农村第一线,把最宝贵的年华奉献给了马铃薯事业。他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省部级马铃薯科研及开发项目10余项,相继选育出陇薯系列马铃薯新品种6个,累计推广面积2000余万亩,新增产值12.7亿元。其中的高淀粉马铃薯新品种陇薯3号,是国内育成的第一个淀粉含量超过20%的新品种,实现了我国马铃薯高淀粉育种的新突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品种现已成为甘肃马铃薯生产的知名品牌,种植范围扩大到西北各省(区)。在王一航的主持下,我国西北地区马铃薯学科建设取得巨大进展,由原来单一的马铃薯育种研究,发展为集马铃薯品资创新、新品种选育、组培脱毒快繁、良种基地建设、标准化栽培、加工开发、技术培训服务为一体的马铃薯专业研究所。他主管的甘肃省农科院会川马铃薯育种站,已成为马铃薯新品种与新技术的辐射扩散中心,2005年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农业部马铃薯资源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在该站长期的带动下,渭源县成为闻名全国的“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

  近几年,王一航为推广马铃薯新品种和先进的育种、繁种栽培技术奔忙,足迹遍及渭源、临洮、安定、通渭等地,举办农民培训班60余次,培训农民5000余人次。他还兼任定西市“洋芋工程”技术顾问,渭源、通渭等县“马铃薯产业”技术顾问,临洮县腾胜、三江等马铃薯企业技术顾问等,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技术服务。

  王一航先后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甘肃省农业技术改进三等奖2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2000年被科技部授予科技扶贫先进个人,获振华科技扶贫奖;2006年被甘肃省科技厅与人事厅评为甘肃省“十五”期间十大杰出科技人才,被省农科院评为先进工作者。

  王书田,男,54岁,党员,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兼反贪污贿赂局局长。

  从事政法工作近30年来,他公正执法,忘我工作,无私奉献。2001年6月的一天,王书田晕倒在办案现场,经诊断是肝硬化晚期和糖尿病。医生要他立即休息,可他说,工作是最好的休息。就这样,他在工作岗位上三次累倒,两次吐血,两次被送入医院紧急抢救。他说:“我愿意透支生命,为检察事业奉献热血。”王书田出生在一个普通铁路工人家庭,自幼清贫的生活给了他一种与生俱来的恬淡。他总说,搞反贪的人自己先要戒贪,物欲不能太强,日子过得去就行。2001年他因病住了一次医院,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2003年,因过于劳累住院抢救,又欠下了一大笔医药费。出院后,每天都要服药,他的工资连处方药之外的药钱都不够,他卖掉了自家唯一的住房,全家租住在一间40平方米的小屋里。走进王书田的家,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客厅的吊灯原本有6只灯头,为省电只留下一只灯泡;家里只有一张桌子,让给女儿写作业,王书田要看材料写东西,就坐在床沿边把床当书桌;唯一的家电,是一台时好时坏的旧电视。王书田多少年都没买过新衣服,一年四季,家里家外,总是穿着制服。他最值钱的一件200多块钱的衣服,是2003年他大病之后妻子买的。王书田嫌贵,死活不要,她发了火才算买下来。妻子李玉琴说:“我是怕他万一有个好歹,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啊!”

  就是在这样的窘境下,王书田从来没向组织开口。很多人不理解他为什么这么苦自己,王书田却说:“我见过太多的贪婪。那些人不是不知道贪污受贿是犯罪,就是抵御不住自己心里的贪念而失足。”王书田一次次拒绝了以给他“支付药费”、“解决困难”为名,而求他在办案时“手指留缝”,执法时“手下留情”的人。就是顺水的人情,他也拒之千里。妻子内退后,想做点生意补贴家用。王书田的几个老战友劝她办个酒店,以后一些迎来送往的事,就放到她的酒店。王书田坚决反对,妻子只好跑起票务代理业务,为旅行社送车票、机票、门票,风里来,雨里去,有时深更半夜,一个电话打来,她也要从床上爬起来去送票。

  王书田先后被评为全国模范检察官、全省人民满意的政法干警、全省模范检察官。

  王百姓,男,56岁,党员。河南省公安厅治安管理总队调研员,三级警监。

  从1969年参军至1985年转业到河南省公安厅至今,王百姓在爆破、防爆和排爆这个十分危险又令人肃然起敬的岗位上干了38年,成功排除销毁了1.5万多枚战争时期遗留的炸弹、爆炸装置及爆破作业留下的哑炮,参加了数十起爆炸案件的侦破指导工作。王百姓常常穿行在死亡的边缘,被战友称为“与死神打交道的人”。面对形形的爆炸犯罪,不仅需要丰富的排爆经验和深厚的专业知识,更需要钢铁般的意志。他不能犯错误,因为他没有任何改错的机会,每一次都必须完美。

  有一次接到排除的紧急任务时,刚好妻子出差在外。王百姓不忍心与女儿告别,因为他知道,排除不同于出爆炸现场,犯罪分子在制造和捆绑炸弹时已设置了拆除障碍,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女儿哭了,嘱咐爸爸一定要小心。

  王百姓连夜出发赶到现场后,立即投入工作。最大的困难是他不能判定4组引爆装置有没有短路连接,如果剪错了哪根电线,短路消除,形成回路,炸弹就会立即爆炸。他告诉自己一定要镇定,让头脑保持绝对的清醒,凭着多年的经验和判断,王百姓小心翼翼地剪断了4根电线……炸弹成功排除了,他浑身上下已大汗淋漓。

  王百姓始终战斗在排爆治爆工作的第一线,多次临危受命,生死系于一线。一次次,他依靠智慧和勇气,依靠科学严谨的态度、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和警察的职业使命感,与死神角逐。1994年,京广铁路安阳大桥下,施工人员突然发现一枚250公斤重的巨型航弹,王百姓现场勘察后,决定实施人工排爆。在警戒线外数百双眼睛的注视下,王百姓独自一人走近航弹,完成拖离、起运、销毁的所有危险工序。

  王百姓提出的“猛炸药爆炸瞬间不能引燃汽油等易燃品”论断,令世界同行对中国防爆界刮目相看。他在勘查现场时,捕捉蛛丝马迹,提出真知灼见。他在排爆中道义在胸、无所畏惧。他时时命悬一线,老百姓方得日日平安。

  2006年,王百姓当选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2007年7月,公安部、人事部授予他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模荣誉称号。

  王建贞,女,44岁,党员,现任新疆乌鲁木齐铁路局库尔勒车务段红山渠车站站长。

  1992年,29岁的王建贞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乌鲁木齐铁路局定向南疆铁路招收的劳务工。格外珍惜工作岗位的王建贞,勤奋学习行车规章,刻苦钻研行车业务,1996年在同一批女同志中第一个考上了车站值班员。1997年10月,组织上安排王建贞到红山渠车站,成为南疆铁路通车14年以来第一位女站长。红山渠车站地处全国闻名的“三十里风口”,一年当中,8级以上大风近300天,12级以上大风司空见惯。大风天气里,职工拴着保险带、戴上防护镜,才能完成接车作业。艰苦的环境,使来这里工作的人换了一茬又一茬,但王建贞留了下来,一干就是10年。她家住乌鲁木齐,爱人也常年在列车上工作。性情倔强的王建贞毅然将女儿送到寄读学校,一直到女儿读高中,她都没能参加一次家长会。3650多个日日夜夜,王建贞没有因为家里的事情请过一天假。可是,站上无论哪个职工家里有了大事小情请假离岗,王建贞总是自己去顶岗替班。她的10个春节都是在车站度过的,没能同家人过一个团圆年。

  王建贞把车站当成自己的家来建设和守护。她曾经两个月不回家,带领休班职工平场地、清垃圾、掏石坑、运沙土,栽活了红山渠站区第一片红柳。车站职工吃菜是个大难题,王建贞专程跑到吐鲁番铁路市场,与卖菜的专业户建立联系,要求他们送菜上车。职工的被子脏了,她悄悄地拆洗干净。年轻姑娘要结婚了,她就帮着做被褥。逢年过节,她还组织站区职工会餐、联欢。

  王建贞对工作高度负责。她针对风区临时停留车辆实施防溜这一关键环节,集思广益补充完善了相关的规章制度,被乌鲁木齐铁路局采纳并推广。10年中,红山渠车站没有发生过一起违章违纪事件,成为艰苦地区的一面旗帜,无可争议地捧回了全路火车头奖杯。

  10年间,王建贞先后荣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她扎根风区、敬业奉献的事迹,被中央电视台、工人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多次报道。2005年12月,铁道部党组作出《向王建贞同志学习的决定》。2007年,根据王建贞事迹创作的小品搬上了舞台,产生了强烈积极的社会反响。

  王顺友,男,42岁,党员,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邮政局投递员。

  王顺友1985年参加工作至今,一直从事木里县城至白雕、三角垭、倮波乡的马班邮路投递工作,邮路往返里程360公里,月投递两班,一个班期为14天。22年来,他送邮行程达26万多公里。王顺友担负的马班邮路,山高路险,气候恶劣,一天要经过几个气候带。他经常露宿荒山岩洞、乱石丛林,经历了被野兽袭击、意外受伤乃至肠子被骡马踢破等艰难困苦。他常年奔波在漫漫邮路上,一年中有330天左右的时间在大山中度过,无法照顾多病的妻子和年幼的儿女,没有向组织提出过任何要求。他视邮件为生命,从未丢失过一个邮件。为保护邮件,他曾勇斗歹徒,不顾个人安危跳入冰冷河水中抢捞邮件。他吃苦不言苦,饿了就吃几口糌粑面,渴了就喝几口山泉水,自编自唱山歌,独自走在艰苦寂寞的崎岖邮路上。为了能把信件及时送到群众手中,他宁愿在风雨中多走山路,改道绕行方便沿途群众,从未延误过一个班期,准确率达到100%。他还热心为农民群众传递科技信息、致富信息,购买优良种子。为了给群众捎去生产生活用品,王顺友甘愿绕路、贴钱、吃苦,受到群众的交口称赞。

  王顺友2001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5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四川省优秀员、2006年荣获全国优秀员,2007年当选为四川省第九次党代会代表。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人民网等都对王顺友先进事迹进行了宣传报道。

  王洪军,男,38岁,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高级技工。

  王洪军毕业于一汽技工学校,1990年进一汽―大众,在焊装车间做钣金整修工。钣金整修工作技术含量非常高,最初,公司的钣金整修主要是由4个德国专家负责,中方员工打下手,递递工具,干点小活。王洪军一边打下手,一边练“手”。他跑图书馆翻阅相关资料,到书店买专业书,自学热处理、机械制图、金属工艺等专业知识,对照书本反复操练,经过几个月苦练,终于修好了一台车。德国专家把王洪军修的“白车身”切割成一条一条,分段进行检测,还专门到质保部,用仪器全面检测,发现钢板厚度、结构尺寸等完全符合标准。钣金整修工具原来都从德国进口,价格高,订货周期长,有时品种还不全,有些缺陷根本就无法修复。王洪军就琢磨自己做工具,先后制作了Z型钩、T型钩、打板、多功能拔坑器等整修工具40多种2000多件,满足了各种车型各类缺陷的修复要求。王洪军在发明制作工具的同时,着手总结快捷有效的钣金整修方法,创造出了47项123种非常实用又简捷的轿车车身钣金整修方法――“王洪军轿车快速表面修复法”。王洪军利用一切机会学习、揣摩做展车的技术,掌握了十种展车制作方法。2003年,一汽―大众采用了王洪军做展车的方法,两周内就出色地完成了德国专家1个月才能完成的任务,结束了公司每年要花费大笔外汇聘请德国专家做展车的历史。据统计,近3年来王洪军共制作展车189台,为公司节约费用700多万元。

  王洪军不仅有过硬的技术,更有甘于奉献的精神。2004年,一汽―大众的一种新车型刚投产,经常出现问题,他常常是下班后接到厂里救急电话又匆匆赶回去。王洪军不仅自己钻研技术,更无私传授技艺,培养出了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钣金整修队伍,打造出了能打硬仗、技术过硬的团队。他利用业余时间为用户义务修车,解决了许多疑难问题,赢得了广大客户赞誉。

  王洪军2006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7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成为中国一线工人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王敏芹,女,50岁,党员,贵航飞机设计研究所研究员、副总设计师。她志在蓝天,是一位将事业永远放在第一位的出色女性,被人们誉为航空战线年,王敏芹正赶上我国自主研发的歼教七型飞机的批生产、方案论证和立项工作,年轻的她凭着忘我的工作精神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在设计工作的岗位上崭露头角。在她20多年的飞机设计工作中,先后参加了歼教七系列飞机、歼教七A型机等型号飞机及“山鹰”高级教练机的研制工作。从事过飞机结构强度设计工作及机体定延寿工作、维修大纲编制、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设计与分析等科研工作,将一个个抽象的理论演绎为可实施的工程模型。

  2001年12月3日,“山鹰”高级教练机进入了紧张的研制阶段。为了“山鹰”飞机可靠性设计研制工作,王敏芹无暇照顾年迈的老人。父亲因高血压生病住院,她没时间去看护;母亲因急性阑尾炎住院时,她出差在外回来后母亲已经出院;2002年1月,婆婆不慎摔断了腿,爱人又出差在外,她急忙赶回去看望一下正在病床上缝了针包扎了伤口的婆婆,第二天就匆匆返回到工作岗位;女儿上大学放假回家,她本想好好地陪陪,可夜以继日的工作使她到了女儿临返校前也没能抽出时间回家给女儿做顿可口的饭菜。每想到这些,王敏芹心里总是充满愧疚。王敏芹从事飞机型号设计,必须经常在电脑前工作,有时甚至通宵达旦。不规律的生活和长期的加班使她胃病和胆囊炎经常发作,眼睛由于过度疲劳引起眼底出血,有时疼得难以忍受。可是,尽管医生多次开了病假条,要求她休息,每次王敏芹总是悄悄地把病假条锁进办公室抽屉――因为“山鹰”高级教练机设计到了可靠性、保障性、测试性、维修性整机设计方案评估阶段,正值关键时期,许多可靠性技术难关需要她去攻克。

  爱岗敬业成就了奉献者的事业,而荣誉则是对奉献者的充分肯定和褒奖。从1998年到2006年,王敏芹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飞机研制一等功二次,二、三等功各1次,其他各种荣誉称号11次,但她早已把荣誉化为动力,她说:“飞机设计是复杂而庞大的高科技工作,并不是哪一个人能干的,而是众多人、众多专业部门共同努力完成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我只不过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一部分工作。”2002年,她光荣出席了党的十六大。2007年,当选为党的。

  云桂芳是一名“白衣天使”,却常年与粪便打交道。她在护理岗位上干了32年,8年前选择了做一名专职“洗肠护士”。洗肠通常由值班护士干,但由于频繁倒班,很多护士无法详细掌握每个孩子的病情,有时会影响手术质量。作为一名洗肠经验丰富的老护士,她深知洗肠是肛肠手术成败的关键;深知为儿童洗肠是件苦差事,且不说又脏又累,孩子哭闹,更难的是儿童肠壁薄,病情复杂,稍有不慎,就出现肠穿孔。1999年她提出由自己做专职洗肠护士。8年来,她共为1万多例患儿洗过肠。

  一个3个月大的孩子,肛门狭窄,大便长时间积存在体内排不出来,肚子胀得像小鼓,肛门口被堵塞,连最细的管都插不进去。云桂芳先用棉签蘸上水湿润,然后一点点掏。为了防止肛门裂伤,她用手小心地护住孩子的会阴,帮助排便。由于积存的时间太长,刚有点缝隙,大便就喷发出来,弄得她浑身都是。这样的事情几乎每天都有,可她一句怨言都没有。她说:“干这种活,就要像父母对待自己的孩子。”洗肠是“技术活”。多年来,她潜心钻研患儿的疾病特点,并把疑难病例随时记录下来。有时遇到一个难题,她连吃饭睡觉时都在琢磨。她总结出一套“洗肠经”。比如:对哭闹的患儿,要用玩具、音乐等来分散注意力,在孩子吸气的瞬间,缓缓地插入肛管;手术前洗肠更为关键,要通过变换让孩子排空肠管中的积水等。

  一次成功的洗肠,不仅可以为手术创造有利条件,还可以让患儿避免多次手术,减少痛苦,节省费用。有名1岁多的孩子患了高位巨结肠,痉挛段很长。按照手术方案,需要进行造瘘、关瘘、切除巨结肠段等三次手术。但孩子很痛苦,也会增加家长负担。云桂芳仔细分析了孩子的情况,决定采用肛门注入石蜡油、手掏粪便、灌洗等方法进行清洗。经过20多天艰苦的清洗,终于将已经结成粪石的大便全部清洗出来,只做了一次手术,切除了40多公分的病变肠管,孩子很快就出院了。

  作为一名“洗肠护士”,她偶尔也会抱怨太苦太累。但每当看到孩子们康复后的笑脸,她的心中就充满了成就感,更坚定了留在这最苦最累岗位上的决心。她说:“能为孩子们带来健康,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云桂芳先后获得北京市卫生局优秀员、北京广播电台十大感动人物、草根榜样,北京市卫生局十大白衣天使等荣誉称号。

  方永刚,男,44岁,党员,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人,专业技术7级,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研室教授。

  方永刚入伍20多年来,以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立足本职岗位,深入学习、积极传播、模范践行党的创新理论,在党的理论武装工作中作出了突出贡献。

  方永刚热爱本职,兢兢业业,在军校教员岗位上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他把业余时间全部用在了刻苦学习和研究党的创新理论上,经常通宵达旦地学习、备课、撰写著作和文章。他读过的《文选》等书籍,书的四周全被磨破了,厚厚的封面也由于反复翻阅快被磨穿了,空白处密密麻麻写满了所思所悟。正是凭着这种水滴石穿的精神,从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党的创新理论每前进一步,他的学习研究就会跟进一步、深入一层,不断推出研究成果。他先后出版16部政治理论专著,完成10项国家和军队重点科研项目,发表100多篇学术论文,荣获全军院校育才银奖、全军政治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方永刚就像时刻保持冲锋姿态的战士,哪怕十几分钟的课都充满激情,他的课充满了理论的力量和人格的魅力,连续6年教学质量被学院评为A等,多次被学院评为优秀教员、青年教员成才标兵,荣立三等功1次。方永刚作为辽宁省国防教育讲师团成员、大连市委讲师团成员、联勤部客座教授,先后为部队和地方党政机关、社区、企事业、干休所、学校等单位作辅导报告1000多场,从军队到地方、从城市到乡村、从北国的漠河边防到南疆的海防哨卡,都留下他传播创新理论的足迹,被官兵群众誉为“平民教授”、“大众学者”和“科普专家”。2006年11月,被确诊为晚期结肠癌的方永刚,仍然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抗争。他坚持从医院回到学院,为海军基层政工干部培训班国防生学员上完了他本学期的最后两节课,还躺在病床上完成了对3名研究生的学期教学和毕业论文写作辅导任务。方永刚真学、真信、真情宣传、真诚实践党的创新理论,用生命的激情诠释了一名军校教员的敬业奉献精神和高尚师德师风。2007年6月20日,授予方永刚同志忠诚党的创新理论的模范教员荣誉称号。

  邓波,男,34岁,党员,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国家税务局副局长。

  1992年7月,邓波被分配到石渠县从事税收工作。石渠县是被称为“生命禁区”的高原藏区,平均海拔4500米,最低气温零下40多度。邓波在石渠县扎根15年来,克服了生理、生活等方面的重重困难,学会了骑马、说藏语、喝酥油茶、用牛粪取暖等本领,适应了艰苦的工作条件。

  邓波每年参加行程达1500多公里的巡回征收,十多年在风雪高原跋涉5万多公里,为国家征税数百万元。多年来,父母、孩子远在千里之外难以照料,妻子临产也因工作未能守护。妻子患上严重的“肝包囊虫”病,他在妻子手术后第五天就返回高原,几乎把全部的心血都奉献给了税收事业。他始终坚持廉洁自律,从不接受吃请和好处。他顶住多方压力,坚持依法办事,足额征收拖欠税款。他坚决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每年使上百户个体户受益20多万元。他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和扶贫济困等工作,满腔热情地捐助失学藏族儿童,帮助孤寡老人,为纳税人排忧解难,被藏族同胞称为“冲各若里亚巴”(好税官)。

  邓波2005年被授予四川省劳动模范,2006年被授予四川省优秀员、全国税务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对邓波的先进事迹进行了报道。

  邓平寿志在乡亲脱贫致富,扎根山乡31年;情系边远落后的虎城,两次放弃进城升迁机会,2007年2月累死在工作岗位上,年仅51岁。他被誉为“21世纪焦裕禄式的人民公仆”。

  1998年,邓平寿走上虎城镇党委书记岗位时,面对这个因贫困落后而闻名的穷山沟,以敢啃“硬骨头”而著称的他发出了要摘掉这顶“穷帽子”的誓言。一身布衣,一双胶鞋,一个黄布包就是邓平寿的生动写照,长年累月,他吃住在办公室,行走在田间地头,用自己的脚步,丈量了虎城方圆78平方公里的每一寸土地,哪棵桑树干没刷白,哪条路垮了块石头,哪家有个难处,他都记得清清楚楚,都解决得利利索索。多年来,他用近40个工作笔记本,记录了乡亲冷暖和百姓心声。

  面对百般热情挽留他的群众,邓平寿毅然放弃担任县领导的机会。他总是对乡亲们说:“你们放心,虎城的事一天没做好,我就一天不离开虎城。”他急群众所急,曾经穷得连房顶都补不起的杨嗣才,在邓平寿的帮助下,办起了挂面加工厂,年销量超过40吨,还注册了自己的商标。他想群众所想,当广西桂林客商谢裕明在虎城开办的竹木公司出现用水、用电、用工等困难时,邓平寿主动上门服务,让这位异乡人快倒闭的公司获得了新生。他盼群众所盼,当虎城蚕茧品质不高,价格逐年下滑,有的村民绝望地砍掉桑树时,邓平寿先后两次邀请原西南农业大学蚕桑专家到虎城讲解科技知识,还走村串户亲自传授科学养蚕的方法,让千亩桑园再显生机。

  邓平寿提出了“修好一条路,耍好一条龙,壮大一根虫”的发展思路。一条龙即柚子带,一根虫即栽桑养蚕。在邓平寿的带领下,虎城共修建、硬化了村、组级公路48条、108公里,使100%的村、85%的组通上了水泥路;虎城蜜柚荣获国家金奖,畅销全国、远销香港、澳门;全镇蚕茧产量居全县第一,农民人均收入增长了1.5倍。

  群众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邓平寿的身体却一天天垮下去。2007年2月1日,这个“小病拖、大病磨、实在不行才吃药”的铁汉子,永远地离别了他无限眷恋的乡土和乡亲,而这一天离他51岁的生日还差3天。

  2007年邓平寿荣获重庆市优秀员称号。中央主要媒体把他作为全国重大先进典型进行集中宣传。

  21年来,邓红英在公交驾驶员的平凡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她视岗位为生命,把真诚献给乘客,始终如一践行“一言一语暖乘客心坎,一心一意为乘客着想,一举一动对乘客负责,一点一滴解乘客所难”的服务格言,甘当“老人的儿女,小孩的阿姨,盲人的拐杖,外地人的活地图”。她在车上设置了时钟、意见簿、小药箱、雨伞、卫生筐、报纸、指路卡等便民设施,竭尽全力地为乘客提供一切便利和服务。车辆堵塞时她使用亲切的语言疏导乘客,车辆进站时她把车门恰到好处地停在他们面前,乘客遗忘的东西她想方设法归还。虽说她的经济条件达到了拥有私家车的程度,但仍然没日没夜地干着公交车驾驶员的“苦差”,用真诚迎送每一位南来北往的乘客。她待乘客如亲人,主动搀扶老人、残疾人上下车和帮找座位,帮农村来的乘客提包、放好物品,为外地来的乘客指路。她用微笑传递真情,乘客上车后她面带微笑送上一句温馨的问候,老人上车后她面带微笑投入亲情般的照顾,儿童上车她面带微笑施以母亲般的关爱,即使遭受醉汉辱骂仍忍泪为醉汉找座,以防他摔倒;她以十米车厢作为传播文明、构建和谐的阵地和平台,打造了“微笑待客”的服务金牌,被广大乘客誉为“微笑天使”。她视安全行车为公交人的第一天职,把安全带给乘客。她始终坚持文明驾驶,注重行车安全,绝不开带病车,从不开英雄车、斗气车;在车辆会车、转弯和避让行人时,在车辆进出非机动车道和行经交叉路口时,恪守城市驾驶车辆先让、先慢、先停和车辆进出站要慢、在繁华街道和复杂路段要慢,检查车辆技术状况要提前、路上行驶发现情况处理要提前的“三先两慢两提前”的“礼让安全经”,主动掌握控制公交车辆的路面行驶情况,确保广大乘客的安全,从未发生过任何安全责任事故。

  邓红英2005年荣获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十佳标兵荣誉称号,2006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三八红旗手光荣称号。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中央主要新闻媒体对邓红英的先进事迹进行了集中宣传报道。

  勇于科技创新,不断冲击世界纺织难题,是邓建军身上最夺目的闪光点。坚守一线多年,他先后参与技术创新项目近500个,独立完成的就有150个。其中“染液组分在线检测和控制系统”等发明填补了该领域的世界空白。

  牛仔布的预缩率控制是个世界性难题。邓建军不断摸索,在失败中总结经验,终于找到了电子技术与气动技术结合这把破解难题的“金钥匙”,使黑牡丹牛仔布的预缩率精度控制在2.5%以内,优于3%的国际标准。多年来,邓建军屡屡上演“中国创造”的神奇,凭借浆染联合机的成功改造,在国内率先破解连续生产不停车的世界牛仔布染色难题,创造效益3000多万元。

  2002年8月,公司新产品“竹节牛仔布”生产告急,如不能如期交货,公司就要丢掉400万美元的订单并加付违约金。为了企业能闯过难关,邓建军带着科研组接连奋战15个昼夜,设计安装出4台生产竹节牛仔布的分经机,成本仅为进口设备的1/8。不仅保证公司按时交货,还赢来800余万元的订单。

  邓建军只有中专学历,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在学习中大胆创新,成为他几十年始终不变的习惯。从走出校门那天起,就给自己订下计划:每晚看一个半小时的技术书籍和有关资料。几年下来,他读了200多册专业书籍,在获得大专学历后继续攻读本科专业。对学习他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一次,他在镇江参加江苏理工学院函授本科段考试,凌晨一点钟接到厂里电话求援,连夜打的赶回工厂帮助抢修,天亮时再乘车返回考场。

  如今,邓建军已声名远扬,但仍保持一线产业工人的本色,成为当代知识型、创新型产业工人的楷模。他以全国唯一的技术工人身份跻身年度中国纺织十大创新人物,被中宣部作为全国重大典型进行宣传。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首批能工巧匠、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十佳标兵、中华技能大奖等荣誉称号。

  2005年,邓建军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06年3月,他和其他5位工人劳模向全国职工发出了知荣辱树新风倡议书。2007年,光荣当选党的。

  石元英,女,51岁,重庆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教委派驻湖南省保靖县小学教师。

  重庆秀山县保安乡龙家村是远近闻名的穷山村,离他们村最近的学校,就是隔河相望的湖南省保靖县坝木小学。为了解决孩子们的上学问题,秀山县教委派出当时的民办教师石元英到坝木小学上班,工资由秀山发放。

  由于河上没有桥,不管春夏秋冬,风霜雨雪,石元英每天清晨带着孩子们来到河边,脱掉鞋袜,卷起裤脚,背起年幼的孩子,拖着大一点的学生到湖南去上学,下午又带着40多名学生涉水回家。从1987年去坝木小学上班的那天起,石元英背着村子里的孩子们踏上求学之路,一背背了18年。1989年一个上午,下了四个多小时的倾盆大雨。石老师背着一名学生走到河中间时,上游洪水汹涌而来,一根两米多长的木头顺水横冲直撞,情急之中,她将身子稍稍一侧,木头顶了一下右小腿后呼啸而过,右小腿顿时一阵钻心地疼,但她不敢松手,将最后一名学生背上岸后,才发现右小腿大块皮肉已搭拉在一边。至今,石元英右小腿还有块鸡蛋大的疤痕。

  18年来,上万次往返这条河,石元英不知在河里多少次摔倒受伤,但令她欣慰的是,没有一个学生受伤。在石元英的努力工作下,龙家村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了百分之百,在校学生没有一个中途辍学。而她自己,却因为长年涉水,患上了风湿病。

  1989年8月,一场大雨导致这条河暴涨,无法通过。放学后,石元英只能带着孩子们,从下游5公里远的桥上渡河。途中山路滑坡,石元英背着学生踩着松软的泥路艰难前行,自己10岁的儿子紧跟在身后。就在此时,儿子脚下一滑,差点掉进奔流的河水中。听到儿子叫声的石元英,惊出一身冷汗,幸亏一位与儿子走在一起的六年级学生,一把拉住了下滑的儿子。

  2006年,石元英曾经教过的一个湖南籍学生考上了北京大学,湖南省保靖县政府奖励坝木小学5万元,并奖励石元英5000元,那一天是她多年来最高兴的一天。如今她的学生中,28人考上大学,其中5人考上研究生。

  如今,秀山县为了方便孩子们上学,在河上架起了一座桥,然而石元英依旧背着一名先天残疾、行动不便的13岁学生,不分春夏秋冬,穿梭在学校与村子之间。

  石元英20多次被秀山、保靖两县评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和师德标兵,2004年9月被评为重庆市优秀教师。

  石述柱,男,71岁,党员,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薛百乡宋和村人,2001年8月至今任宋和综合治沙示范区管委会主任。

  石述柱所在的宋和村,地处民勤县风沙口上。三面环沙,自然条件十分恶劣。1955年,19岁的石述柱担任了村团支部书记。他请缨组建起全县第一支青年治沙队。从此,石述柱与宋和村人共同扛起了治沙造林这杆大旗,开启了改变命运的征程。他带领80多名团员青年,走进了村东的大沙河。治沙的第一步是压沙。在那段艰苦岁月里,全村老少天一麻麻亮,就推着独轮车、拉着木轱辘大车,背着筐子,带着炒面、干馍走进沙窝。他们从几里以外把粘土拉回来,再一筐一筐地抬上沙坡。石述柱总是抢最累最苦的活儿干,这种拼命精神激发了全村人苦干实干的信心和决心。村里人服了这个拼着命干活的团支部书记,再苦再累,也没有人打退堂鼓。人心齐,泰山移。宋和村人一筐一筐地背,一锨一锨地挖,一桶一桶地挑,一

  棵一棵地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干。在长期的实践中,石述柱总结经验,摸索创造了粘土沙障与林木封育结合的“宋和样板”,这种治沙模式被著名科学家竺可祯命名为“民勤模式”。经过50年的奋斗,宋和村构筑起长9公里、宽2.5公里的万亩林场。这条绿色屏障不仅保护了全村3000亩耕地,每年还能创造经济效益250多万元。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石述柱又带领群众主动适应市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全村综合经济实力有了明显提高。如今,宋和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群众安居乐业。到2003年底,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100元,实现了初级小康目标。治沙英雄石述柱,在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中,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带领群众在沙海中营造了一片绿洲,在风沙线上树起了一座丰碑,使这块贫瘠土地上的群众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石述柱先后获得全国十大防沙治沙标兵个人、全国劳动模范、全省优秀员、优秀党支部书记等荣誉称号。

  龙晓霞在2000年原羊井底乡即将并入城关镇时,主动放弃到县城工作的机会,到苗庄镇干起了司法工作。在只有一套办公桌椅的简陋条件下,龙晓霞在学中干,在干中学,集中精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民事调解队伍。她每天步行深入各村了解情况,督促落实,常常是顶着星星去,披着月光回。在她的不懈努力下,苗庄镇建立起了受理、登记、通知、调解、督促、回访一条龙的调处纠纷机制,基本上使各个村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苗庄镇的民间纠纷比以前下降了59%,成为全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镇。

  龙晓霞注意利用各种机会、采取多种方法,搞好经常性的普法工作。她充分利用各村的黑板报,定期刊登与群众生活和利益息息相关的法律常识和新颁布的法律法规,并以典型案例或将法律知识编成顺口溜、制成录音磁带的方式,开展生动活泼的法制宣传。她深入各村搞普法宣传活动200余次,举办普法讲座100余次,建立了13个法制学校,为镇领导解决疑难法律问题200多件。她建立了一支中青老年农民法制宣传队,在全县各乡镇广泛开展普法宣传,收到良好成效。建立健全了“三会一队”(学法会、治保会、民调会、巡逻队)队伍,指导他们开展工作,为创建平安乡村、平安乡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她还在苗庄镇建立起妇女维权、残疾人维权示范岗、法律援助站,为广大妇女、残疾人等贫弱群体义务提供法律服务。龙晓霞以对群众利益高度负责的态度,坚持以法律为准绳,一碗水端平,妥善处理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民间纠纷。民间纠纷转化为刑事案件,往往就是那“一瞬间”。龙晓霞视纠纷为“命令”,总是尽可能在最短时间赶到现场,多次有效地制止了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几年来,她先后调处民间纠纷300多起,使39对夫妻破镜重圆,使50起将要激化的纠纷归于平息,避免了30多起群体性械斗、件的发生,维护了一方的安宁,被群众誉为“俺们离不开的娃”。

  2005年,龙晓霞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04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2006年被团中央等授予中国第五届优秀青年卫士称号。中央及省内主要媒体多次予以宣传报道。

  申纪兰,女,76岁,山西省长治市人大副主任、平顺县西沟乡西沟村党总支副书记、西沟金星经济合作社社长。第二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代表、首届世界妇女代表大会代表,是全国唯一连任一至十届的全国人大代表。

  1952年,申纪兰带领西沟村姐妹们冲破“好女走到院,好男走到县”的陋习,下地劳动,率先在全国争得了男女同工同酬的权利。半个多世纪以来,不管形势如何变化、地位如何变迁,她始终坚持扎根西沟,建设农村。上个世纪70年代,在担任省妇联主席时,明确提出“不转户口、不拿工资、不离西沟”。改革开放前,带领西沟的乡亲们完成荒山造林2.5万亩,种植10万棵桃、杏、枣、核桃等经济树,垫成了500亩高产田,修筑了2万多米的谷坊坝。把一个几乎不具备生存条件的旧西沟建成全国闻名的模范村。

  改革开放以来,她很快完成了一个从农业劳模向现代企业家的角色转换。不顾自己年老体弱,上北京、下江南,跑项目、引人才,利用本地丰富的硅矿资源优势,兴建了西沟铁合金厂;接连办起了磁钢厂、饮料厂等几个骨干企业。近年来,又带领干部群众先后建成了西沟石料厂、西沟金星焦化厂、纪兰冶炼5万吨电石项目、西沟采矿厂等一批重点骨干企业项目,组建了山西纪兰商务公司等企业,使西沟村初步形成了建筑建材、冶炼化工、农副产品加工和外向型企业为主的乡镇企业新格局。同时,利用自身和西沟的“名人名村”优势,建成了展览馆、太行之星纪念碑、村史亭、老西沟互助组雕塑、西沟森林公园等旅游景点,形成了以爱国主义教育和森林休闲为主的红色旅游和绿色旅游。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她确立了“站在新起点,抓住新机遇,建设新西沟,再铸新辉煌”的发展思路,提出了西沟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以党带村、依法治村、科教兴村、环境美村、信息灵村、旅游名村、农业稳村、林果富村、商贸活村、企业强村)和“六大目标”(建成全国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山西省红色旅游基地、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长治市党员干部廉洁从政教育基地和平顺县经济强村),带领全体干部群众努力奋斗,使西沟村经济2006年总收入达到1.2亿元,实现利税1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66元,是平顺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村。

  申纪兰3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2001年,被中组部授予全国优秀员称号;2007年,被评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

  白春兰,女,54岁,党员,宁夏白春兰沙产业开发公司董事长,自治区妇联执委会委员,自治区人大代表。

  1980年,盐池县花马池镇沙边子村农民白春兰和丈夫联合本村10户人家,进驻当地人称“一棵树”的不毛之地。1989年春,她从市场上买回第一批仔猪、羊羔和一台饲料加工机。1992年,她又推沙开挖鱼塘4亩,投放鱼苗数千尾,成为盐池县第一家沙漠养鱼户。1993年,她投资1万元建起盐池县第一座农家温棚猪舍。当年生猪出栏时间由原来的9个月缩短到6个月,育肥出栏生猪200头,比上年多出栏160多头。

  27年来,白春兰带领全家人累计种树6万多棵,封沙育苗900亩,治理沙漠2200亩。她创造了“三行治沙法”林草栽植技术,即以黄土挡沙、以柳固沙、栽植枣树杨树防沙。她还在荒漠中开发水浇地40亩,利用三条带子井采取立体复合种植法,在沙漠中创出了“吨粮田”的奇迹。2005年,在县文化旅游局的支持下,她又着手开发旅游产业,“白春兰绿色家园”成为全县的沙漠旅游景点。2000年8月,她成立了“白春兰沙产业开发有限公司”,联合村民在5年内对4万亩沙漠进行农林水牧综合开发。在她的影响和带动下,相继有88户人家来到沙边子村,造绿固沙,开发沙产业。截至目前,全村累计治理沙漠7万多亩,人均纯收入达3000余元。

  1995年以来,白春兰先后获得自治区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防沙治沙十大标兵、全国绿化劳动模范、全国扶贫贡献奖等荣誉称号。

  包起帆是在港口生产第一线作出重要创新的工人专家。他在20世纪80年代就是一名革新能手,相继发明了新型木材抓斗、生铁抓斗、废钢抓斗系列,被誉为“抓斗大王”,90年代被中宣部选树为全国重大宣传典型。他没有在以往的成绩面前停步,而是继续创新。

  他开辟了我国首条内贸标准集装箱航线,从零起步,至今全国港口内贸集装箱年吞吐量已突破1600万标准箱,其创新举措引发了我国内贸水运工艺的重大变革,成为同行公认的开拓者。2001年他主持了上海港“集装箱智能化管理技术研究”,首次提出用智能模糊技术来实现集装箱码头机械全场自动调度和集装箱堆场堆取,首次提出了码头集装箱多级优化管理系统,用数字化、智能化来提升港口的核心竞争力,2004年该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年他主持了“现代集装箱码头建设集成与创新技术研究”,提出了用虚拟技术来建立码头仿真模型和新型集装箱港区功能横断面布置模式等创新理念,2006年该成果再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他主持了上海市科委“现代集装箱物流与装备集成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研究和国家“863”计划子课题“集装箱电子标签系统研究”,建成了我国第一个集装箱自动化无人堆场,开通了世界上第一条带有集装箱电子标签的商业运营的集装箱班轮示范航线,被国外专家誉为“这是一场改变人类运输方式的革命”。他的创新业绩,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充分肯定。2006年5月,在第九十五届巴黎国际发明博览会上,他一次获得4项金奖,成为105年来一次获得该展会奖项最多的人。20多年来,他与同事们共同完成了120多项技术创新项目。

  长期以来,他把自己搞发明、搞创新获得的国家级、省部级、局级的各类奖金和国务院专家津贴,全部捐送给企业伤残职工和困难职工。这条自立的规矩,他已整整坚持了25年。2005年,他又获得了全国职工技术创新一等奖,20万元奖金,18万分给了同事们,2万送给了两名瘫痪在家的老职工。

  包起帆是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1997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员,1989年、1995年、2000年和2004年先后四次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6年、2004年两次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印春荣,男,43岁,1982年10月入伍,1988年5月加入中国,武警中校警衔,现任云南公安边防总队保山市公安边防支队副支队长。

  印春荣1998年从事缉毒工作以来,始终把消灭毒品犯罪、维护社会稳定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他刻苦钻研业务,悉心研究毒品犯罪的形势,努力掌握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段和规律,成为让众多贩毒分子闻风丧胆的“缉毒先锋”。1998年以来,印春荣参与侦办和直接组织指挥侦破贩毒案件2834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840多名,缴获毒品4070千克、毒资3120多万元、运毒车311辆,为打击毒品犯罪、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印春荣多次只身打入贩毒集团内部,沉着冷静、机智果敢地与凶残狡猾的贩毒分子斗智斗勇。2002年5月的一天,他乔装成马仔与一名台湾籍毒贩见面,并最终取得了毒贩的信任,将毒贩引入了专案组预先设下的包围圈,凶残的毒贩欲拔枪挟持印春荣。印春荣眼疾手快,一个箭步冲上去,死死地抓住毒贩的双手,在战友们的帮助下,将两名毒贩抓获。此案共缴获53公斤,毒资300多万元,摧毁了一个带有黑社会性质的贩毒集团。在缉毒斗争中,面对着贩毒分子的威逼利诱,印春荣从不动摇,用实际行动捍卫了缉毒斗士的忠诚。在侦破一个大案的过程中,印春荣发现了一张485万元的存折和一把轿车钥匙。毒贩悄声对印春荣说:“只要放我一马,485万块钱就是你的了。”他断然拒绝,并带领专案组转战昆明、贵阳、广州、东莞、深圳等地,最终端掉了这个长期隐藏在深圳、日产20千克毒品、严重危害社会的加工厂,彻底摧毁了一个横跨云南、贵州、广东、台湾,长期进行毒品犯罪活动的贩毒网络。

 推荐产品